MG娱乐电子游戏网站观察 打造中国的合格冰状雪赛道11月15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正式开展冬奥会赛时高山滑雪项目造雪工作。图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现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为冰状雪制作团队正在使用Z字形注水器对雪面进行注水。 (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场馆运营分公司供图)
湛蓝天空下,巍峨的小海陀山银装素裹,条条雪道如同白色蛟龙穿行山间,气势十足、令人震撼。从北京城区驱车百余公里,便到了紧邻明长城遗址的国家越野滑雪中心,随着冬奥脚步的临近,这里也覆盖了皑皑白雪。
近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先后启动人工造雪工作,在这里国内冬奥标准冰状雪赛道实现了零的突破。为何高山滑雪项目要使用冰状雪赛道?如何打造一支合格的冰状雪赛道?
11月15日上午,伴随着数十台造雪机发出的轰鸣声,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有着“雪飞燕”之称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正式开启赛时高山滑雪项目造雪工作。
高山滑雪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具有极强的速度感和观赏性。承担这一项目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共建设7条雪道,全长9.2公里,最大垂直落差可达900米。此处将举办高山滑雪滑降、超级大回转、大回转、回转等11个小项的比赛,共计产生11块金牌。
“高山滑雪中心造雪工作将在山顶出发区和结束区同时进行,逐渐向中间区域靠拢,为了预防极端天气出现对冬奥会造成影响,保障冬奥会顺利进行,造雪团队会在完成既定造雪计划之后继续进行造雪工作,也就是把雪造更多一些更厚一些。”建设单位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场馆运营分公司赛事媒体部总监惠士桥介绍,造雪团队由中方及外方人员共计20人组成,分两个班次全天24小时持续作业,投入使用造雪设备170台。
要打造一条符合国际雪联要求的比赛赛道,造雪工作作为赛道制作的第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MG娱乐电子。惠士桥告诉记者,根据国际雪联标准,赛道的每个方位造雪厚度均达到2米。此外,考虑到部分区域日照充足,厚度将达到3至5米。在零下30摄氏度、风速达11级暴风的半夜室外环境下,队员们不停巡检,随时排查隐患解决问题,以保障造雪任务按时完成。
为保障冬奥造雪工作顺利进行,北控京奥公司在雪季前对造雪系统及泵站设施进行了全方位的检修及整体测试,确保冬奥赛事期间造雪作业万无一失。
“压雪团队将与造雪团队密切配合,进行压雪及推雪作业,高山救援队24小时轮班值守保证赛区工作人员作业安全,在造压雪作业完成后,赛道防护团队将开始进行各雪道防护网安装作业。”惠士桥介绍。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赵卫东表示,从全球范围雪上项目举办情况看,为保障比赛用雪质量,国际重大赛事基本采用人工造雪。“人工造雪不会对区域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冰与雪是冬奥会的“灵魂”MG娱乐电子,打造优质的冰雪赛道,可为运动员创造佳绩提供先天条件,又在客观上增加了竞速比赛的激烈程度。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最长的滑降赛道起点海拔高度2179米,落差约900米,全长约3公里,平均坡度超过30%,最大坡度接近70%,设计最高时速可达140公里每小时。赛时,这里将角逐滑降和超级大回转两项竞速项目,这也是整个冬奥会中最刺激的项目之一。
“为了保证雪道内高速滑行,根据冬奥高山滑雪比赛赛道标准,雪道表面必须保持结晶状态。”惠士桥介绍,这种赛道被称为“冰状雪赛道”,对于赛道制作工作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所谓“冰状雪”指的是一种雪质形态,单位立方米中的雪层很多,水的密度很大,雪的硬度很高,其表面有一层薄的硬冰壳。无论是天然雪还是人造雪,都需要通过注水、板结、塑形才能达到“冰状雪”的标准。由这种雪制作出的赛道,表面近似于冰面、硬度极高,可以减小雪板和雪道之间的摩擦力,使得雪道不易被破坏。在运动员高速转弯的情况下还能保证雪道表面平整光滑,让选手不论第几个出场,雪道的状态都是一样的相对完美,以确保比赛的公平性。
“冰状雪赛道还是高山滑雪项目的‘塑胶跑道’。”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王飞腾告诉记者,“冰状雪”的制作质量对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及滑雪舒适感,保护运动员的身体,延长运动寿命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种是竞速冰状雪赛道。“在完成造雪工作后经过反复的翻雪压雪作业完成赛道平整塑形。直到比赛前夕,将雪道翻开,将雪块破碎形成约40厘米的疏松层后用水炮进行注水,在注水的同时反复翻压将湿雪搅拌均匀,确保雪层赛道范围内冰状雪层厚度一致,并且没有大的气泡后迅速将赛道压平。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板结和下沉,雪层会自下而上形成一层冰壳,上面的浮雪,再由赛事运营队员用滑雪板侧滑的方式一遍一遍地清除直至形成光滑如镜的雪道,整个过程需要‘精耕细作’。”惠士桥告诉记者。
另一种是竞技冰状雪赛道。与竞速赛道冰状雪采用浇水的方式不同,竞技赛道采用的是注水器注水的方式。在雪道经过初步压雪平整并通过自然低温板结后,对雪层含水量进行初步测定,按照国际雪联要求的赛道含水量标准调整好注水器水压后,使用一种独特的Z字形注水器注水。
“整个注水过程需要10到20人的团队配合,分为4到5组,大家听哨声共同作业,配合默契使得赛道含水量保持一致,随后再由人工推雪推平。”惠士桥说。
这两种冰状雪赛道的制作,都充满着挑战。记者得知,冰状雪赛道一般需要在比赛使用的前三天制作完成,超过三天赛道中的含水量和硬度就会发生变化。队员们要在计划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注水流程,除了要经过大量的训练达到默契的配合,更是对每个人意志力的极限考验。
“我国雪务工作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科研基础薄弱。”王飞腾说,高质量“冰状雪”生产曾困住了中国的冰雪产业。
相较于普通的大众雪场赛道,冬奥高山滑雪项目的赛道有着更为复杂的要求,在全年不同的时间、月份、气温、风速、风向、日照时间等气候条件下的冰状雪制作工艺方面有不同的方法和具体的操作规程。之前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尚属空白,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山地运行保障团队通过不断的研究学习,更加深入了解小海陀山地区环境,成功攻克难关。
搭班子、请专家。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山地运行保障团队首先搭建起自己的一套班子,将包括造雪、压雪、高山救援等国内雪圈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集中起来。同时,根据国际雪联要求,聘请外籍专家。
“四年间,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山地运行保障团队由中方加外方组成一个国际化团队,共同造雪、共同压雪,共同制作冰状雪MG娱乐电子。”惠士桥说。
一边看外籍专家操作,一边实战演练,团队逐步熟练掌控注水量、低温板结时间、实时监测等技术,并不断缩小误差,达到国际雪联要求的赛道标准。“这其实是一个‘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过程。”惠士桥直言。
作为首次在温带性季风气候地区举办的冬奥会,如何应对冬春交替期容易出现的极端天气成为北京冬奥会赛道制作面临的挑战之一。
“考虑到三月份举办冬残奥会时温度会有所上升,为了保障冰状雪赛道的硬度,需要运用一系列技术手段。”惠士桥介绍。
此外,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天气会加速雪面的融化。对此,团队提前应对,对比赛场地进行了大量的工程改造,土表增加植被,并加盖隔离网,使得沙石不易被风带起。
“拿压雪来说,在制作冰状雪赛道的过程中,压雪团队面对的是接近于极限工作坡度的压雪作业,队员们要充分考虑压雪机作业路线,既要保障雪道塑形作业达到相应的技术标准,又要防止钢丝绳弹起等安全问题,还需要兼顾雪质、绞盘拉力,以及雪崩和随时可能溜车的危险。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不可控因素,队员们需时刻关注压雪车设备的技术参数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雪道制作、雪道修整、雪道压雪等工作,这对每个压雪队员来说均是技术与心理素质的双重考验。”惠士桥说。
经过学习及训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山地运行团队已全面掌握不同赛道冰状雪制作方法,在明年冬奥赛事期间,各团队将密切配合提前制作好冰状雪赛道,满足比赛需求。
零下20多摄氏度,风速达到每秒30米,在陡峭的赛道上,普通人正常站立都非常困难,可有一群人却不仅要在赛道穿梭滑行,还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协同配合,打磨冰状雪赛道。
精彩绝伦的体育盛事离不开每个“细胞”的辛勤付出,国内第一条合格的冰状雪赛道背后是国内第一支符合国际标准的高山滑雪赛事保障团队。
“国内冰雪事业发展较晚,同时‘冰强雪弱’难题由来已久,不同于夏季项目,冰雪项目的开展往往需要条件更高的场地配备与质量更高的装备、器材。”惠士桥告诉记者,“过去国内并无世界级滑雪赛事的相关办赛经验,为了办好2022年冬奥会,我们必须打造出一支属于中国的能够达到世界水平的高山滑雪赛事运行团队。”
造雪、压雪、索道、高山救援、赛道安全防护,这支队伍从最初的十几人不断壮大,如今已有百十号人。其中高山救援队和赛事器材队,都是从零开始搭建,属于国内首支专业队伍。
“不仅要请师傅走进来,我们还要走出去。”惠士桥介绍,团队曾赴韩国平昌冬奥会观礼学习,赴高山滑雪世界杯加拿大路易斯湖站、瑞典奥勒世锦赛深入学习了赛事工作流程,实际参与了各类赛道作业,同时参与内蒙古海拉尔极寒训练、新西兰多批次反季节外出培训学习。
今年2月份,2020-2021赛季“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国内雪上项目测试活动在延庆举行,这是鉴定我们国家队能否进冬奥会的关键一战。赛前,因疫情原因外籍团队无法到场,规定时间内做好白面区域压雪工作的任务落到了压雪部王志新的头上。
“白面”是高山滑雪中心区域工作难度最大的地方,坡度达约70%,已达到压雪车工作的极限角度。在这样的陡坡,操纵驾驶庞大的压雪车绝非易事。
固定好锚点,盘好绞盘,钢丝绳牵引着压雪车缓缓向陡坡驶去。要独立完成如此陡峭区域的压雪工作,王志新坦言,“当时特别害怕。”
由于坡度大,人在车里会不受控制地向下倾斜,手脚有一点松劲儿,人就会滑下去,而目及之处就是悬崖。这给王志新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
“当时是上上不来,下下不去,只能硬着头皮去做。”王志新说。同时,他的心里也憋着一股劲儿,“经验没有可以学,但胆量不能没有,外国人能干好的事情,咱中国人也能干。”
发生在王志新身上的事儿只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山地运行保障团队众多故事中的一个。他们中有从业十余年的滑雪教练,也有年纪轻轻就能独立完成竞速赛道推雪及压雪工作、掌握冰状雪制作方法及流程的骨干,还有许多“00后”的新一代。他们从祖国大江南北而来,克服重重困难,共赴北京冬奥会的冰雪之约。